明月皎皎照五洲,萬家燈火迎皎月,才“把新桃換舊符”, 又遇“花市燈如晝”。今疫云散,婦孺盡觀燈,花燈灼灼,二月月寒心卻暖,接踵摩肩人遍布,賞燈健步,金色的太陽將大地照的如同白晝一樣,美不勝收,令人心醉。我想將其全部輸入大腦深層,永遠留住,我想將其統統收入眼瞼,隨時觀賞,我想將其做成一幅絕美畫卷,與愛人一同珍藏。
漫步花燈下,孩童挑著燈籠,點燃花炮,捂住耳朵,嘻戲吶喊,老人們偶遇三兩熟人,互相問候祝福,嘮嘮家常,享受這闔家團圓喜慶的節日。我想起古人關于“元宵節”一些風雅趣事。東漢明帝時期,由宮廷到民間,由中原到全國,“元宵節”一直以來都被寓意為對美好的向往、祈福。隋滅南陳后,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在元宵節這一天得以“破鏡重圓”,“元宵節” 寓意 “團圓美滿”。王安石在趕考的路上,時遇元宵節,一副花燈下招親對聯,竟成就了其“金榜題名”和“洞房花燭”兩大喜事,“元宵節”寓意“時來運轉”,又有“眾里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”的浪漫。那些文人墨客有趣風雅的古人或以趣,或以情,或以才,為這個傳統佳節錦上添花。
最初元宵節是為點燈敬佛的,發展到現在吃湯圓、猜燈謎、放煙花這三件家家戶戶會做的事情外,各地根據自己的文化特色又增加了辦燈展、扭秧歌、踩高蹺、舞獅子、游龍燈等傳統民俗來慶祝佳節。兒時在村里每年的“元宵節”都要“轉九曲”,360盞燈都是村里人自發的,用彩紙、鐵絲、糨糊、蠟燭等扎起漂亮的鯉魚燈、悟空燈,最簡單的是拿一塊合適的磚頭四周糊上彩紙,成桶狀的,里面裝上沙子,然后將蠟燭插里面點燃就成了一個漂亮的彩燈,既穩當又不會輕易被風吹滅。等到夜幕降臨,家家戶戶都抱來自家的燈到村頭的空地上,由老人們統一擺燈,開始之前要有一些祈福致辭的,人們祈福這一年能夠風調雨順、收成滿滿,游子們平安歸來,學子們金榜題目。祈福結束,長號一響,嗩吶一吹,大鼓一敲,男女老少自覺排隊帶上舞步開始“轉九曲”,鑼鼓喧天,鞭炮齊鳴,小孩子要是想玩,一定要跟緊了家長,要不然容易被踩腳或者轉不出去了,也會影響整個隊形。期間,還會有各種祈福的唱詞,等到人們都玩到筋疲力盡,孩兒們要吃湯圓了,才會戀戀不舍的離開,最后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“搶燈”,有誰家要想添人口了或是有要參加高考的就會搶一盞自己看上的燈,搶到了,寓意今年定能生健康可愛的寶寶或是能考上心意的大學。抱著自己搶到的“福燈”回到家,一邊吃著熱騰騰香噴噴的湯圓,一邊暢談著新年的打算,那其樂融融的場景至今讓我回味無窮。
又一輪美麗月亮,翻過那巍峨的珠穆朗瑪峰將甜甜的湯圓照的滾燙,又一段幸福時光,趟過那慈祥的母親河,將幸福的烈酒傳遞,又一次真誠祝福,爬上那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,將幸福的種子播撒九州,又一個元宵佳節,人月團圓。(劉彩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