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,緬懷逝者的節日,亦是自然萬物更生的節氣。清明時節的天空,猶如變化無常的戲劇舞臺,陽光與細雨交相輝映,為這個特殊的日子增添了一份難以言說的魅力。這一天,天空之藍與心靈之明交織互映,仿佛用無盡的生機與希望,繪制出一幅清明時節的生動畫卷。紫丁香、桃花、柳絮……一片片繁花似錦,寄托著對逝者的哀思,也預示著生命的新生。
清明,深植于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禮俗之中。據記載,每到清明,“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,以盡思時之敬”。即使距離遙遠,人們也會想方設法前往親人墳前祭拜。無法前往時,燒紙錢成了祭掃的主要方式。這一天,我們以各自的方式緬懷故人。每一朵綻放的花,每一縷飄動的青煙,都在訴說著對逝去生命的銘記。只要心中還有他們的身影,故人便如同從未離去,我們的根和起點便清晰可見。清明祭掃,不只是尋根守本,更是對生命的沉思:唯有銘記來路,方能明了去向。
清明,不僅是哀思的容器,也是歡樂的畫師,是祭祀與歡樂交織。不管是搖曳的秋千、飛揚的足球,還是激烈的斗雞......各地方的習俗雖異,卻共同繪制出清明豐富的文化圖景。放風箏和踏青是兩大特色,風箏在天空中舞動,象征著驅除疾病和不幸,而踏青則讓人沐浴在春日的溫暖中,享受大自然的恩賜。“三月清明日,男女掃墓,拜者、酹者、哭者……哭罷,不歸也,趨芳樹,擇園圃,列坐盡醉。”這不僅是對逝者的緬懷,更是生者的歡聚。生死,更多的是思考:把握當下,珍惜當下。
清明,種瓜點豆,播撒希望。生活中平凡的一刻也映射出對生命的深刻理解。清明,是祭祀祖先的時刻,亦是洗凈心靈、反思生命的節點。它是過去與未來的交匯,是生死的對話,是希望與悲傷的共存。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,時感煩惱與愧疚,但保持心靈的清明是理解生活真諦,明確生活方向的關鍵。正如古語所云:“萬物生長在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,故謂之清明” 既沉浸在清明之中,心靈亦應如同這清澈的節氣。在清明之際,感悟生死、珍惜生命的每一刻,體現的是一種智者的生活哲學:已逝不可追,未來猶可期。
清明,古老而深沉,緬懷故人,珍惜當下,展望未來。(王叢)